書香致遠——孝感市玉泉小學開展干部教師讀書活動【2024年第七期】
分享者:學生成長中心 張 慧
推薦書籍:《非暴力溝通》
【馬歇爾.盧森堡】
推薦理由:
非暴力溝通是一種人際交往的理念和技巧,旨在建立互信、增進理解,并以和平、尊重和合作為基礎。這一概念的核心源自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·盧森堡的著作《非暴力溝通》。馬歇爾·盧森堡于20世紀60年代創立了非暴力溝通理論,并通過多年的實踐與研究完善了該理論。
非暴力溝通的核心理念是傾聽、表達和同理。它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共同體驗,以及通過尊重和關懷來建立深層次的聯系。相對于傳統的溝通方式,非暴力溝通更注重深層次的理解,試圖超越簡單的詞語和表面現象,去深挖背后的感受、需要和愿望。
分享過程:
這是一本偏理論的書,以心理學為基礎,介紹了一種溝通方式,即如何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,來減少人與人之間因為語言帶來的痛苦。作者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,樂于助人,但是語言及表達方式卻使得日常生活中充滿了痛苦。他提出了非暴力溝通這種溝通方式,來明確自己和他人的觀察、感受、需要和請求,進而達成雙方之間的情誼相通。
【什么是非暴力溝通】
首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非暴力溝通?非暴力溝通(簡稱NVC),它也被稱為長頸鹿語言。長頸鹿是陸地上最高的動物,它有幾個標簽:最大的心臟,最高的個子,柔軟的脖子。
最大的心臟,意味著NVC關注人和人之間心的連結,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語言;
最高的個子,由于身高它能夠看到很長遠的關系,不被眼前的阻礙,阻斷與他人的聯接;
柔軟的脖子,告訴我們放輕放柔軟自己,把原來條件反射般的反擊,化為有意識的去使用語言。
非暴力溝通是在引領我們反思自己的溝通模式,由向外看指責對方,到向內看改變自己的溝通習慣。它強調溝通時真誠、聆聽、理解、共鳴,強調體會對方的感受,理解對方的需要。
【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】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是觀察、感受、需要、請求。而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的孩子目前接觸最多的群體是家長、同學和老師。換而言之,這三種身份的人給他們的世界帶來了不同的體驗。從而,我們可以理解書中提到的“同理心”——同理意味著以尊重的態度來了解他人的體驗。
【摘錄1】
閱讀感悟:在生活中不能帶著情緒做事,不帶任何評判因素地去觀察事情、描述感受、表達需要,然后提出請求。作為班主任,常常會因為某個學生的不當行為而焦頭爛額,處理不好時又容易遷怒于其他學生,影響自己在班上的公信力,挫傷自己的教育熱情。所以,合理平等地尊重他人,了解他人的需求、尊重他人的感受,不要遷怒于人。非暴力溝通不僅僅是一種溝通技巧,更是對自己、對他人內心世界的關懷。
【摘錄2】
閱讀感悟:在教育的過程中,沖突是在所難免的。無論是因為學習壓力、個性差異還是價值觀的碰撞,師生間的沖突都可能影響到教學和學習的氛圍。所以,老師向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確實可以成為化解這些沖突的有效手段。
首先,當老師坦誠地分享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時,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的立場和難處。例如,如果一個學生的行為讓我們感到受挫或失望,我們可以適當地表達出來。這樣做不僅能夠傳達對學生行為的影響,也能夠展現老師的人性化一面,從而促進學生的同理心發展。
其次,老師的感受表達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溝通工具,幫助建立師生之間的信任關系。當學生意識到老師也會受到情緒影響時,他們可能會更加愿意開放自己,與老師真誠的對話。這種雙向的情感交流有助于雙方更深入地了解彼此,找到解決沖突的共同點。
當然,老師在表達個人感受時也需要保持專業性和適度。過度的情緒化可能削弱教師的權威,或者讓學生感到不必要的壓力。因此,老師應該以一種建設性和適度的方式來表達感受,確保這種表達是為了解決問題,而不是加劇矛盾。
【語言是窗戶(或者是墻)】
將“非暴力溝通”四大要素運用在師生溝通中,認真傾聽學生內心的需求和聲音,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矛盾沖突。師生在民主平等、互尊互信的氛圍中共同受益,共同成長。將語言變成友善之窗,讓愛在言語中流淌!